公司新闻
“校友圈”撬动“产业群”!让赛事项目与城市共荣共兴
时间:2022-06-30

五六月份正是无锡的初夏时节,与气温一起上升的是这段时间各种以校友之名开展的大赛:5月23日,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晋级赛(无锡赛场)举办;半个月后的今天,“天下江南人·智汇太湖湾”江南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鸣响了发令枪;本月中下旬,在今年年初举行的第二届南京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无锡赛区)上晋级的20个项目,也将角逐最后的决赛。

以赛引才的校友经济打造着各大高校的创新生态圈,也成为无锡招商引资的创新路径。曾经,校友大赛更多的是打情怀牌,但这仅仅是敲门砖。如今,校友经济正以城市创新发展为驱动力,成为一次城市和人才的双向选择。城市要吸引并永久留住优秀的赛事项目,背后是政策、服务、环境、制度等综合要素的实力比拼。而选择哪些项目落地与城市的未来息息相关,也需要科学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

突出科技含量,多重创新力量激荡

发动全国校友、挖掘招商资源、推介营商环境、联系企业家、洽谈意向性项目……最近,无锡的各大校友会将大部分精力都扑在了校友大赛上。通过校友圈子的多方运作,校友会不仅要拉人才、拉项目,还得挖掘更多的成熟项目或潜力项目来参赛、落地。

从今年几场校友大赛参赛项目来看,既有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精尖项目,又有紧贴实际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的应用型项目,有的还在专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晋级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晋级赛(无锡赛场)总决赛的“高通量细胞筛选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就是由无锡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相关技术团队,聚焦高端科研仪器开发的最新成果项目。“科研仪器是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石,可以极大地提高研发效率,但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科研仪器长期依赖进口。”清华校友、天木生物负责人王立言告诉记者,高通量细胞筛选是生物产品开发的关键限速步骤。近年来,团队围绕细胞筛选和生物培养过程检测与评价,自主完成开发了十余款20多个产品,多项产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相关产品构成了高通量、低成本的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筛选平台,大幅度提高了研发和生产效率。公司目前已申请发明近百件,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

以校友情谊凝结成平台,校友大赛让多维文化力量相互融合,多重创新力量相互激荡,多个领域资源共享衔接,政府招引项目的广度、深度都有了拓展。在今年年初的第二届南京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无锡赛区)结束后,一批意向落地项目和无锡相关园区的对接事宜近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从南京大学无锡校友会常务副会长葛宗亮提供的一份“准落地”名单来看,个个都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南大校友领衔的一个生物医药项目,在美国已完成二期临床,目前进入上市通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南大合作的一个石墨烯碳纤材料项目,由2010年诺奖得主安德烈·盖姆作为领军人物;浙大引进的先进制导项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计划落地的项目层次都比较高,今年预计有20个项目将进入太湖杯总决赛。”葛宗亮告诉记者。

产学研用深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如今的校友大赛更注重加强校地之间的“产学研用”深度交流与合作,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晋级赛(无锡赛场)项目大多贴合了地方产业需求,高度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所在区域的优势产业,旨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江南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征集的203个项目则以江南大学优势学科为引领,主要集中于食品健康、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江南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陈雪梅介绍,相较于首届大赛,今年更聚焦引育“高层次人才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高价值项目”,以“江南大学成果转化基金+投贷联动”模式,全面提升校友项目落地数量和质量。

以项目为一个个原点,逐步串起产业链、生态链,“校友圈”正撬动着一个个“产业群”,开放与创新交织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报名大赛时,江南大学王利魁教授的“迈科烯材料的产业化”项目还只是一个完成中试尚未投产的先进技术。去年参赛获得认可后,王利魁迅速带领团队在锡注册了迈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并已在探索迈科烯材料的规模化生产道路。他介绍,如今锂离子电池应用广泛,所用导电剂多为石墨等材料,他们团队研发的迈科烯材料,电导率可达石墨的近百倍,较同类产品提高80%,前景广阔。该项目在去年的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并被推荐至太湖杯总决赛获得二等奖。“大赛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获奖,更是作为一个平台为我们嫁接更多的资源,赛后我们就与上海一家投资机构进行了深度对接。” 王利魁说。

以校友大赛为桥梁,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无锡大地上开出创新之花。不久前,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内的企业江苏慧易芯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滨湖区国投股权投资,投后估值已达数亿元。事实上,这是一个清华校友大赛成都赛区的入围项目,2020年被清华无锡研究院慧眼识珠积极牵线引进孵化。经过近两年的研发,这家从事企业级电源管理芯片开发的企业在本月就可实现多款主导产品的量产,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2025年将达到3亿元。天木生物近几年为药明康德等公司开发了高效的药物研发技术体系,公司的产品销售除了国内市场外,还出口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累计实现销售达1亿元,销售额每年保持70%以上的增长。

校友经济升级,协同营造更优环境

以前,校友经济更多的是志趣相投的校友在投资方向、区域等方面的相互推荐,是一种情感纽带。但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要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人尽其才,必须匹配承载人才、项目的创新发展环境。

校友企业需构建与高校、政府的协同机制;政府部门全力支持“校友经济”的关键则在于做深做透政校合作、政校协同等环节,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王利魁直言无锡的营商环境足够打动人:“选择在‘家门口’创业,除了熟悉产业、人才等环境,无锡对科创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各类资金补贴迅速给初创企业‘解了渴’。”

当前,很多在无锡赛区晋级的校友项目,都可享受各级政府政策红利。如清华校友大赛,对符合“滨湖之光”3.0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条件的项目,滨湖区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对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助,优先推荐省“双创计划”、市“太湖人才计划”。对最终落户的项目,符合滨湖区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的可获得最高500万元的启动扶持资金、最高2000万元的股权投资扶持,以及流片等重要环节补贴、载体配套奖补、企业贡献奖补等扶持资金。校友大赛同时也是无锡“太湖杯”优质项目的一个筛选场,进入决赛的项目都将享受到市级层面的各种人才政策。

政府政策加持意在选到更多优质项目,而项目在寻找落户城市时也在选择最好的城市生态。但到底哪些项目是无锡真正需要的?另外,要让项目真正成长起来,项目与落地园区如何更“合拍”?无锡因势利导,让“指挥棒”与市场相互契合,推动和提升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的成功率。2021年,太湖湾高校创新创业促进会成立,目前一个专门负责高新技术项目审核、落地的项目专委会也正在组建中,本月中旬就将成立。“项目不是自己说好就行,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葛宗亮是项目专委会筹备组组长,他说项目专委会的职责主要是组建海内外专家评审团,对赛事项目的创新性进行评估。另一块职能是聘请智库顾问,了解项目需求和产业方向,为其匹配相关联的产业园区。“未来将成为联通高校和地方、链接科研与产业、创新经济与未来的新场地。”葛宗亮说。

科创新声

来一场线上线下的“双向奔赴”

最近不少无锡市民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山姆第一单。落户无锡的山姆实体店预计今年11月底正式迎客,但“先仓后店”的运营模式让山姆可以提前半年“开业”,也使得粉丝们能早日尝鲜。

山姆会员商店这种线上线下“水乳交融”的运营模式,其实可以给很多企业带来启发。数字化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线上经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可以与线下经营并驾齐驱,甚至反客为主,特别是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线上经营让企业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拿传统商超、专卖店来说,线下门店所覆盖的人群是有限的,实体门店数量、经营面积的增加,势必带来经营成本的大幅攀升,采用“线下体验店+线上云仓”两条“腿”走路,能打破时空束缚,大大延伸服务半径,吸引众多年轻一代消费客群,这无疑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实现线上线下的“水乳交融”,势必要来一场线上线下的“双向奔赴”,让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助力消费升级。从线上来说,网上买火车票、看电影在线选座位、商品库存线上实时更新等,看似都是小事情,背后却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的加持,因此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首先要做的是加快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涉及领域很广,对一个城市来讲,很难做到四面开花,更可行的是根据自身产业禀赋选择发展重点,进而不断地强链、补链、延链。就无锡而言,沪宁杭等近邻在数字产业化上都有较强实力,无锡应着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这3个数字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雪浪云、华云数据等龙头企业,夯实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底座,为传统产业“上云”“在线”保驾护航,让它们敢转、会转。

从线下来说,数字化的生命在于应用,只有真正落地到“为人而转”,让数字生活触手可及、人人享有,数字化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因此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务必要在扩大应用场景上下功夫。应用场景足够丰富、多元,会不断催生新的消费需求,终端需求传导到生产端、流通端,就会激发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动力。比如,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智慧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佩戴智能胸牌、在家中安装便携式检测设备和紧急呼叫设备等,老年人的定位、健康数据可以实时传送到子女和医务人员的手机APP上,让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心,也为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扩大数字场景应用,还要加快建设智能快递柜、生鲜柜等终端设施,让超市、菜市场、生鲜店、餐饮店等传统业态搭上数字化快车,在助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守护城市烟火气。

数字化浪潮已经到来,张开双臂拥抱数字化、“为人而转”应用数字化,走好线上线下的融合之路,就一定能把数字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动 态

6月2日,滨湖区与无锡药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药明生物科技园二期正式签约。此次签约的药明生物科技园二期将着力建设总部基地、全球供应链结算中心、国际医药创新中心、国际人才社区等,打造集生物药物的研发、培训、国际合作交流、商务配套为一体的功能区。

6月2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项目签约暨新港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及材料产业园举行开工仪式。总投资203亿元的18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包括全讯射频智能工厂、伟测半导体二期项目等,涵盖了半导体设备、5G通讯模组、分立器件和功率器件、半导体封装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链细分领域。项目建成达产后,将为我市集成电路地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6月1日,无锡惠山(深圳)创新中心揭牌暨2022无锡惠山(深圳)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深圳举办。无锡惠山(深圳)创新中心位于蛇口核心区域太子湾商务广场,总面积2200平方米。推介会现场,南山控股(无锡)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总部基地项目、微纳核芯集成电路项目、中广核基金项目等19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90亿元。

5月31日,“科创汇宜 兴中有才”2022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启动仪式举行。活动发布了“科创宜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宜荟才 兴未来”幸福车行动计划、青年人才驿站2.0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宜兴人才信用卡。活动中,宜兴市与西南交通大学进行战略合作云签约,今后双方将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在轨道交通、双碳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探索建立新型校地合作模式。